網路文章分享
我身無分文 卻很富有
從前有個小女孩,家裡非常窮。
有一天,她的父母不幸雙亡。
除了身上的衣服和一個好心人 送給她的一塊麵包以外,她一無所有, 也沒有住的地方,只好一個人到外面流浪。
但是,這個小女孩非常虔誠, 她堅信上帝不會遺棄她。
路上,她遇見了一個農夫。
農夫說:「給我口吃的吧,我餓。」
這個善良的女孩就把自己僅有的 一塊麵包送給了農夫。
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對小女孩說:「我好冷, 能把你的帽子給我戴嗎?」於是,小女孩就把自己的帽子送給了他。
就這樣,小女孩一路上把自己身上 所有的衣服都送給了別人。 走到 森林中的時候,她身上只剩下了
最後一件小襯衣。這時,她又遇見了
一個凍得發抖的孩子。
她想,
天黑了,反正沒人看的見我,我把襯衣送給這個孩子吧。
於是她把身上的最後一件衣物送給了 別人,自己一無所有的站在森林裡。
就在這時,星空閃亮。從天上落下了 許許多多的星星,落到地上後都變成了 亮晶晶的銀元。小女孩的身上也突然 多了一件柔軟的亞麻襯衣。
從此以後, 她一生都過著幸福的生活。
這是格林童話中講述的一個「福從天降」 的故事。2001年,格林兄弟的故鄉——
德國出版了一本題為《福從天降的試驗》的自傳,引起了人們的好奇。這本書的 主人翁名叫海德瑪麗.施維爾默爾。
逆流而上 海德瑪麗是一個奇特的人。
她既沒有住房,也沒有醫療保險和汽車, 別說是帳戶,她甚至連一個錢包都沒有。
那麼她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失業者?
在德國,即便是失業者每個月也有 300多歐元的社會救濟金,外加國家 提供的住房和醫療保險,更何況
海德瑪麗曾經是享有政府官員待遇 的小學老師,同時還當過收入頗豐的心理醫生,那麼她按理能夠拿到一些社會福利吧?可是她卻什麼也沒有。
她一無所有的原因倒不是她失去了工作 能力,或拿不到國家提供的福利金,而是她決心要過這樣一種沒錢的生活,而且 一過就是整整10年。
在全德國都在討論社會救濟金過低, 德國是否已經出現貧窮階層的時候,身無分文的海德瑪麗卻認為她自己非常富有。
童心的疑問 1942 年,東普魯士一個富有的咖啡廠廠主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她就是一頭金髮的海德瑪麗。
海德瑪麗在保姆的照料和兩個哥哥的 陪伴下長到兩歲時,二戰的戰火燒到了她的家鄉。在一片慌亂中,海德瑪麗的 媽媽拉扯著幾個孩子踏上了逃亡的路。
這時,海德瑪麗的爸爸早已經被徵召入伍,上了戰場。 施維爾默爾一家人 逃到了北德的海濱小城艾克福爾德市時, 他們早已是一身破爛,一無所有。
幼小的海德瑪麗經歷了一生中第一次突然從富有跌入貧窮的人生波浪。
兒童時代,她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 失去了財產和金錢,他們一家人在周圍人的眼中就突然變得那麼一錢不值了。
莫非錢是衡量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
獨闢蹊徑 俗話說:「金錢就是上帝」、 「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海德瑪麗 對金錢的看法卻格外與眾不同,她不想 讓自己的價值與物質財富划上等號。
倔強而好奇的個性促使她做出了一連串讓周圍人瞠目結舌的選擇……
畢業後,海德瑪麗當上了老師。
老師在德國是終生職業,而她卻在當了 15年的老師之後,主動放棄了這個 鐵飯碗,改行做了心理醫生。
而一個偶然的機遇改變了她的一生。
一天她在廣播中聽到,加拿大鄉村的 一個公司突然倒閉後,當地的人都 失去了工作。為了自助,這裡的人 組成了服務互換圈,也就是你幫我修車,我幫你做飯、打掃衛生。
這個看似原始的做法,啟發了 海德瑪麗,讓她看到了建立一個 不受金錢左右的微型社會圈,來體現人的原始價值的可能性。
受到這條新聞的啟發,海德瑪麗自己 也在她工作的多特蒙德市,建立起了 這樣一個服務互換圈。她每天忙於收集 地址,記錄每個圈友能提供的服務。
4 年之後,海德瑪麗離開了她自己建立的這個互換圈,向她的下一個 目標邁進。她決心親身做一個嘗試,那就是過一個真正沒有錢的生活。
那時她的一兒一女已經長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她和丈夫也 早已分居。海德瑪麗毅然決然的退掉了 租的房子,把傢具和其他所有用不著的
東西都送給了別人,只留了一些衣物 存放在朋友的家中。
她嘗試著建立一個 純私人的服務互換圈。這個互換圈的範圍剛開始還只局限在多特蒙德,但是很快就發展到整個德國。 她為別人提供法語輔導課,換取一個手機卡; 為商店打掃衛生,換取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幫眼鏡店的老闆照看家裡的貓,換一隻眼鏡,還時常在圈友 出去度假時,幫他們看家和照看家中的
寵物,這樣她就可以住圈友的家裡,有幾個星期的時間不用為住處發愁。
有時,她也會重操舊業,為圈友做 心理諮詢。不過,她始終如一的原則是:絕不接受金錢。
福從天降 海德瑪麗原來只想過上一年 沒有錢的生活,體驗一下在現代社會沒有錢能否活得下來,然後再恢復以前的正常生活。她事先並沒想到自己會
越來越適應這種看起來並不容易的生活。
5年前,一家出版社發現了她,為她出了 一本自傳,取名為:《福從天降的試驗》。
沒想到這本書的出版,使得海德瑪麗 一夜成名。西班牙、荷蘭、韓國和日本的 出版商紛紛和她聯繫,要出版她的作品。
榮譽和金錢就像是童話中描述的那樣 從天而降。海德瑪麗成了電視座談節目的常客,頻繁地被邀請到各地演講。
不過她依然堅持不接受金錢報酬的原則, 但唯獨收下了出版社的稿費。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她笑著說:
「我兜里經常揣著1,000塊錢一張的大票,
我走在街上,就把錢送給不認識的人。 後來,我就換成了100歐元面值的鈔票, 送給一些單身母親,直到把錢送光。」
海德瑪麗甚至想過,是不是應該多掙點錢, 好拿去送人,把錢送給需要的人也是一件 快樂的事。不過,經過仔細的考慮, 她放棄了這個想法:「我想明白了。 這沒有用,不過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
社會上的問題。 而且,人也永遠不會 滿足。與其那樣,我還不如在體制 結構上下功夫。」
海德瑪麗渴望尋找到一個不受金錢左右的 價值系統,她說:「我的願望是改變社會。」
自傳的出版為海德瑪麗實現自己的理想 帶來了機緣,她頻頻收到各類組織的邀請, 請她去參加讀書會,與讀者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
富有的人生 當我第一次撥通海德瑪麗的手機時,一個快樂、溫和的聲音從 聽筒中傳來。海德瑪麗高興的說,剛剛 接到家鄉小城一個組織的邀請,回到闊別 多年的家鄉舉辦討論會。「我告訴大家, 這10年的經歷告訴我:這一切是可行的,我們真的有條件這樣生活,而且活得很好。」
海德瑪麗的聲音裡充滿了自信。她認為10年沒有錢的生活讓她變得格外富有, 她不僅不用為怎麼存錢、花錢而耗費 精力,從而贏得了時間,也結識了無數
重視金錢以外價值的朋友,同時有機會 時時刻刻面對自己的內心,這使她能夠 更好的認識自己。
「人在生活中總是被怕心束縛,我把 怕心看作是我身體裡一個活的生命。」
她有趣地發現,當她不認為自己和怕心 是一體的時候,怕心就開始離她遠去。 與此同時,她也學會了調動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 幾年前,她騎車時摔倒
在地,撞到了尾骨,疼得她抬不起身子。 但是,她堅持不讓路人去叫救護,而是 裝著好多了的樣子,給一個朋友打了 電話。這個朋友把她送到了她正在
幫別人看著的一個家裡。
回憶起當時 的情況,海德瑪麗說:「我在床上
躺了3個星期。一點兒也不緊張。現在想起來,還挺驕傲的。我學會了 耐心等待,等著疼痛慢慢過去。什麼 止痛藥也沒吃。」 在床上躺了3個 星期之後,海德瑪麗沒有經過醫生治療就完全恢復了健康。
這使得她更加堅信,生活中沒有一定 要用錢才能解決的問題。目前,她的第二本書也已經截稿。
她驕傲地說:
「我知道,有一股神的力量在引導著我。我一點也不用害怕。我只需要用心 去體會人生存的目的,一切都會 過得很好。錢也許在哪一天就會徹底消失,人又何必成為錢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