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時入鄉隨俗


去西藏旅遊或者朝聖是很多人的夢想,去之前瞭解一些民俗風情以及藏傳佛教的常識會給您的朝聖之旅增添一抹亮色。


藏族幾乎都是信仰藏傳佛教,所以他們的很多風俗也與信仰佛教有關----


以下是藏傳佛教基本常識


西藏的佛教應該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密宗派的修行者都需要有很深厚的顯教基礎才能夠進行密法的修煉,所以不能簡單成為密宗或密教。


其實漢傳佛教也有密法的修行。


藏傳佛教密宗派主要的宗派有四,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噶舉派。


漢人俗稱黃,花,紅,白四教,因尊重故建議不要使用,事實上也僅有格魯派有時自稱黃帽派,其他派並不以顏色自稱,僅僅是漢人為了方便的稱呼。


港臺流行的黑教,是藏區的原始宗教---笨教,並非藏傳佛教的一支,當然更不是佛教,但近年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教義作為他們的新資產,是一個入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同時修行的類佛教。


喇嘛這個詞,本意為無上,和我們對德高望重的僧人尊稱師父類似,堪為師者才稱其為喇嘛。


在西藏一般稱呼出家人叫格隆啦(Gelong 比丘,la 尊稱),但是現在基本演變成對所有西藏僧人都稱呼喇嘛,即便如此,也絕對沒有“喇嘛教”這個稱呼。


漢地的和尚也一樣,和尚,律宗稱和尚,乃和合高尚之人,一般是住持或崇高地位之比丘方可稱和尚,現在也慢慢演變成見出家人就稱和尚,甚至覺得和尚有貶低之義,這都是錯誤的認知。


祖古---轉世者,化身者。


完整的來講就是“乘願再來的修行者”。


我們漢人一般以“活佛”來稱呼,這是不合適的。


西藏沒有活佛這個稱呼,佛沒有死或活之分,祖古本身也不會說自己是佛,而且不一定是現出家相,有些祖古寧願在家低調的繼續修行之路。


第一位祖古轉世是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大寶法王,從1193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17世大寶法王轉世了,在西藏即使很小的小孩都知道噶瑪巴,在西藏擁有最高的知名度。


仁波切,寶貝或珍寶的意思。


很重要很尊貴的人或物都可以稱呼仁波切。


仁波切也不等於祖古,比方說寺廟裏的住持就可稱為仁波切,但是他不一定是祖古。


我們現在只要看到西藏的出家人就隨便叫某某仁波切,這也是錯誤的。


法王,基本只用在少數的幾位宗教領袖的尊稱,或者已圓寂的幾位大師及某幾尊護法,西藏絕對沒有那麼多法王,現在法王滿大街的現象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灌頂,很多漢人一聽灌頂就趨之若鶩,覺得可以增加功力或者百毒不侵等等,學佛的過程,一有私利的所求,就是錯了。


灌頂的確有加持,隨許,授記,淨化等等的意義存在,但是有一套嚴謹的程式,不是遞上紅包就可以,師父與弟子之間必須互相觀察很長的時間(傳統是三年)方可進行灌頂(某些入隨許法會或者長壽灌頂例外),弟子本身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程度才可以接受灌頂。


一旦接受灌頂必須終身視其為師,永不背棄或者永不起不敬之心。


以下是禁忌及其他習俗。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在西藏除了著名的天葬之外,很多平民百姓是採用河葬,所以很多老一輩的藏民是不吃魚的。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在西藏,基本就是順時針方向行動,這是藏傳佛教的習慣,逆時針行進是當地原始宗教---笨教的習慣。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


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


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


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


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當然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


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


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禮物。


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


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


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


還有一種意思是它是仙女的飄帶。


磕頭 磕頭也是西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


磕頭可分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三種。


在大昭寺、布達拉宮及其他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常常可以見到磕長頭的人群。


磕時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到額、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雙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劃地為號。


然後、再起立如前所做。


過去,有些虔誠的佛教徒,從四川、青海各地磕長頭到拉薩朝佛、行程數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幾年,有許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覺得盡誠盡意、毫無怨言。


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長頭的人磨光了。


在寺廟裏.也有一種磕響頭的磕頭方法。


不論男女老少,先合掌連拱三揖.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之意。


鞠躬 過去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


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


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鬥裏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裏做客,主人便應敬酒。


請喝青稞酒。


是農區的一項習俗。


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


敬獻客人時。


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為客人不懂禮貌。


或認為客人瞧不起他。


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必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是懂得禮遇。


以上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其他還有稱呼上的禮節。


尊稱別人時,-般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一“啦”字。


藏語還有敬語和非敬語之分。


用敬語,對尊者或客人說話,表示尊敬對方。


其次。


在吃飯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的規矩。


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


坐時不能搶主賓席、不能東倒西歪,不能隨便伸腿等等,這是一般長輩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須注意的禮儀。


1.佛、法、僧三寶類


西藏的佛教徒把佛看成向諸眾生指明究竟真理之先驅者。


所以,佛與佛教經典(法)被認為是造就福慧資量之根。


諸惡除制於根,就能產生利樂一切有情之善行。


為眾生康樂而尊佛修法,能持理傳播佛法之善知識才能稱為僧。


佛教的《楞嚴經》、《三摩地經》、《金剛鬘》等顯密經典中,廣泛載有建佛修殿、立塔印經等的功德,並提倡一切眾生,要為早日解脫苦海,征覺菩提而積德行善。


因此,在西藏,無論是金屬製作的佛像、佛經、佛塔、佛殿,還是木雕、塑制、繪製的唐卡以及大小各異之彩繪壇城等等,一旦經由具足功德之法師格西、活佛大德以及僧團開光之日起,統統視為佛的真身,需保持經常上供誦偈,莊嚴觀修。


需要接觸某一僧人或大德法師時,必須尊重僧伽禮儀;


注意佛前或殿內禁止吸煙、飲酒或酒後進殿;


更不得喧吼、放屁,越穿僧隊;


佛像經典不得隨意搬拿、更不得放在床凳及坐墊上;


燈水鏡樂和香花果食等供品類、寶瓶鈴柞與腰鼓曼達等法器類、壇城面具與彩緞法具類等等,禁忌亂動擺挪,更不得對之近面喘氣使供品受汙;


在集體念經或喇嘛修誦時,禁忌瞪眼或直久視看喇嘛的臉;


舉行法會期間,禁忌越過僧人佇列和與喇嘛隨談閒聊;


高僧大德處,禁忌談論與佛教有關的文物生意,禁止用廟中文物作成交謀利之言論和行為;


執行公務或採訪期間,未得允許之前,禁忌在殿內或僧團中間擺放採訪器材,也不能直接與喇嘛和住持訪談;


向僧團發佈施時,一般應先持香熏排汙氣——轉香後再進殿發放或委託僧人發放。


接觸高僧大德時,首先敬獻哈達以示尊敬,哈達只許獻在手中,忌獻脖或頭上;高僧互為拜獻,也在手中交換。


向黨和國家領導人敬獻,須先致至高敬禮,然後躬身獻於手中,絕不能把哈達獻在領導人的脖子上,這是對領導人的一種不敬。


只有父母或長輩、師傅給自己子女或徒弟哈達時,才能掛在脖子上。


常在電視中見到,連小小演員都把哈達獻在國家領導人的脖子上,這十分不敬,是缺乏文化修養的表現。


佛塔。塔,系梵文塔波的略稱,意為墳或高顯物。


佛塔建築初興於佛滅後的第四個百年——印度阿育王時期(相當於我國秦始皇時期),本來內藏靈骨的才叫塔,不藏的叫作支提,但後來都稱為塔,而把藏遺骨的稱為靈塔。隨著佛教廣泛傳播而與各地文化融合,形成形狀和大小各異的佛塔文化。


當我們處在佛塔周邊時禁忌取用信徒獻給塔上的任何供品;


在塔前誦經或磕長頭、繞塔,禁忌擁擠和爭搶先行,應循序而進;


路過寺廟、佛塔以及瑪尼堆、經旗杆時,都應順時針方向繞行


對塔前燒施的桑煙,禁忌扔投汙食或其他物品


手中的轉經筒不得逆時針方向轉動和打開筒蓋等


寺廟以內,禁忌吸煙等不淨活動


藏文、漢文或其他任何文字中帶有佛法內容的字都應妥為保護禁忌撕碎拋棄,更不得作衛生紙用;禁忌攜帶佛像、佛經以及有關法物上廁所


2.密宗類


西藏密宗佛像中,有獨具色彩之忿怒像、雙身像、多臂多面像、一面多臂像、息態平正像等中的怖畏、明王、金剛等,分別代表佛、菩薩、護法的四大功業,並含有密宗文化藝術特徵,形成為西藏密宗的神秘色彩。


在雙身像或密宗忿怒像處,禁忌談論對佛、菩薩不敬之言論;


行進人密宗殿堂或護法神殿,尤忌觀看護法神的秘密部位,因為護法神最容易受汙而失散神智。


無論是護法神殿,還是念誦護法的喇嘛或法師處,一般禁止寡婦、月經期的婦女逗留。


密宗戒中專門有一條規定是,若不尊重女同胞,按犯一次密戒看待。所以,這不是對女同胞的歧視,而是為了保持護法神的清淨和不受干擾。


由人的頭骨製成的“嘎巴拉”、男女頭骨製成的腰鼓、人骨所制的念珠以及未滿18周歲女子的大腿骨製成的骨號等等,都是密宗中最受保密和最為神聖的法具。


這類法具,只有具大成就的密宗上師才能持用,作為對鬼神施行供養、發佈指令和觀察人生無常等高層次修密時所用,一般人決不允許持拿,更不能對這類法具有不敬之言。


密宗認為,一般殺生與密宗師用放密咒殺生的性質完全不同,其因果報應也不一樣。


因此密宗十分講究戒律之保密。


密宗佛像一般都用哈達、緞綢包裹,原因也是禁忌俗人偷看護法神的密部的意思,這點在參觀密宗殿佛像時一定要嚴格遵守。


尤忌在寺內談論兩性關係的話題,以免違背宗教政策和傷害修密喇嘛的宗教感情。


3.與佛教有關的民俗禁忌


殺生是整個佛教禁忌的主要內容。


而西藏的現實中,宰殺牛羊又是維持生活的必備方式,很難禁忌。


雪雞的羽毛色彩豔麗,被認為是賢劫千佛之靈鳥,殺一隻雪雞,就有毀千佛之罪。


因此,特別忌殺雪雞


天葬。西藏一直把老鷹視為神鷹,有的地方還認為是無量光佛的一種化身。


天葬時,請喇嘛念經並請有經驗的天葬師,按儀軌將整個屍體肢解,骨頭砸碎,和起來喂老鷹吃,表示死者最後還把自己僅有的肉身佈施給了其他生靈,必獲無量功德;而且神鷹還能把他的靈識帶到極樂世界,從而擺脫輪回之苦。


其他民族對這種葬禮方式一般很難理解,但從西藏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從佛教思想來看,則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自然行為。


民俗文化中,禁忌圍觀天葬和傷害神鷹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因而西藏自治區政府已明令公佈禁止參觀和拍攝天葬活動,禁止獵殺和傷害鷹鷲。


對天葬師贈送給我們的任何物品,不能產生厭惡或疑念;


尤忌在採訪或與天葬師交談時,有不符葬禮儀軌和不尊重其人格之各種言論。


在西藏南部峽谷地區,山高谷深,加之氣候炎熱,鷹很難上來,因而多採用水葬,將屍體肢解喂魚。


但在多數藏區,水葬只是經濟條件十分困難者才採用。


有名望的大活佛和高僧則採用塔葬(建靈塔),一般活佛、高僧和社會名人採用火葬。


惡性傳染病患者和重大罪犯,死後只能挖坑掩埋,不立墓碑,以示懲處。


還應該說明的是,西藏的門巴族和夏爾巴人雖也信仰藏傳佛教,但卻不流行天葬。


夏爾巴人和登巴人多實行火葬,門巴族和珞巴族多實行水葬。


無論是天葬,還是水葬、火葬、土葬,當送葬人回家時,在門口要按順序用白黑水洗手除汙後才能進屋;


死者家人佈施的各種禮品也要燃香熏汙,使之淨化後才能使用,否則將會致害死者。


為死者帶孝,也有不同方式,一般帶孝人49天之內不戴帽、不理髮、不穿新衣、不參與娛樂活動,婦女不更換頭飾。


在家除做法事活動外,每天還應舉行向死者送食的燒施儀式。


為父母或上師帶孝,孝期一般為一年,帶孝人一年內不穿新裝,更不參與與佛教無關的娛樂活動;在帶孝人處,禁忌提起死者的名稱,尤忌與死者家人一同觀賞死者照片和聲相物品。


燒施,是給諸神或餓鬼的一種祭祀。


在自家的屋頂、高山頂、草原或任意其他地方“偎桑”,也是給神鬼的祭祀。


在風馬旗杆、鄂博(指在山頂或石堆上,插上小旗,求神保佑往來行人)、嘛呢石子堆等處,除舉行“煨桑”儀軌外,禁忌胡亂吼叫或鳴槍。


家中有病人或未滿月的嬰兒以及有喇嘛作佛事時,門前點燃一堆小煙火,表示禁忌一般客人進人;當貴客、親屬進屋時,需先用燃著的松柏熏烤去汙後方可進人。


小孩出門,在鼻尖上點一些鍋灰,以防魔鬼致害;


家人很晚回家或出遠門回家,甚至帶別人送的禮品回家,同樣也要熏香去汙後才能進門。


禁忌在長年患病或危重病人身邊放聲閒聊,或長時間停留。


活佛、喇嘛閉關修行時,門口有一塊小木板或一個泥團,上插柏樹枝,周圍擺幾顆小石子,稱閉關石。


表示修行者不得越此界石外出,除最親近的固定人外,任何人禁忌進人界內。


當我們採訪或執行重要任務時,須先經閉關者准許後方可進人,並需把泥團周圍之一顆小石子帶放在閉關者跟前,才可開始採訪。


西藏平常有忌時之說,


一般每月的初一、五、十、十五、二十等為白日;


          初二、四、六、十二、十六、二十六等為黑日。


白日主吉,可以從事法事、修殿、蓋房、舉行婚禮、商談生意等各種活動;黑日主凶,一般忌談各種盛事,或出門辦大事。


藏族婚姻,有許多講究,幾乎各地區都有不同的婚禮方式。


在一般情況下,男女雙方相愛,除瞭解家庭經濟狀況等外,還要觀察雙方的屬相是否對合,雙方家庭供奉的護法神是否相合,若發現家中供神不一,屬相不合時,一般雙方父母不同意搞戀愛,更忌結婚。


僧尼出家以後,均須起教名,不再沿用俗名。


多年患病或家庭不和等常遇災難之男女老少,除正常治療外,也有請喇嘛作法事並改換名字的作法;


改名以後則禁忌稱呼前名,否則會導致不快。


藏族人在13、25、37、49、61、73等虛歲時,處在本命年,也是厄年,一般不出遠門,禁忌參加娛樂活動,尤忌參與婚禮或葬禮活動。


藏族人平常在家中做飯時,禁忌用勺子嘗味,尤忌用勺子直接喝水後將剩下的水再倒人缸中,以免因給護法神的供水不淨而導致災難。


吃飯、喝茶、喝酒,一般忌諱大口猛喝和發出響聲,而且忌諱自己去取用,應由主婦斟人。


喝茶、酒時不能只喝一杯,認為一杯成仇人,須喝三杯以上才吉祥。


家中供奉的佛堂,未經准許,不得私自觀看,以免觸怒神佛而帶來災難。


西藏一般禁忌借他人衣帽,尤其是寡婦、鰥夫之衣帽。


若必需借用,則需在借和還時先熏香去汙,否則會帶來晦氣。


借用別家掃帚後,歸還時只能當面摔在地下,切忌直接遞人人家手中。


西藏的節慶活動,來源多與宗教有關,經歷史演變,多數已形成以民族節日活動為主,少數的以宗教活動為主。


如拉薩的祈願法會(傳大召)和酥油花供(燃燈節);


另外,各教派、各地方也都有一些區域性傳統宗教節慶活動。


拉薩的祈願法會不僅是西藏全區性的活動,而且所有信仰藏傳佛教省區的僧俗群眾在經濟條件允許時,也多以能親往參加朝佛和觀看格魯派最高宗教學位拉讓巴格西的考取過程為榮。


而祈願法會結束時的正月十五酥油花節(燈節),八廓街擺滿各寺廟及各地民間藝術家用酥油製作的各種佛像、天女和故事傳說中的圖案、人物、花草、鳥獸,更是精彩多姿、玲瓏剔透,人們在酥油花架下,欣賞讚歎,歡慶起舞,徹夜不眠,體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的追求。


參加這類活動時,應注意有關禁忌,內容基本和參加其他宗教活動時相同。


藏傳佛教的祈禱內容和方式


在世界上不同的宗教,文化圈內,都有各種不同的宗教祈禱方法,或者說宗教祈禱儀式。


在藏傳佛教文化圈內,祈褥儀式與藏族群眾的生活聯繫是非常密切的。


在整個藏區最有影響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可以看到許多受藏傳佛教影響的祈禱詞,這裏試舉《天界篇》中的一段祈禱詞:


 “唵、嘛、呢、叭、咪、吽。頂禮無邊世界的救主前,西方極樂世界估主光不變。


你的悲心無偏袒,不淨的輪回也是照見。


在那輪回的大苦海,專嗜殺業的惡鼇出現。


可畏的五毒起狂斕,明鏡之心被障成盲者。


生死無極真可歎!


請發慈悲示以善巧方便。”


佛 教在藏族地區流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老的雅魯藏布江一年復一年流過這塊神奇的土地,人們一代又一代,踏著前人的腳印,去拉薩、後藏、岡底斯神山、瑪琺 木措湖、佛之淨土墨脫等地朝聖祈禱還願;一天又一天,口誦祈禱經文,手搖轉經筒,在漫漫轉經道上,走呀走呀,以達到免除罪愆,獲得超度。


祈禱一詞在藏詞中稱為“默朗鬥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一個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